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

阿拉伯咖啡禮儀:主人親自倒的話,請不要喝第三杯



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83610?utm_source=2016IndexHot&utm_medium=internal&utm_campaign=hot_post


阿拉伯咖啡禮儀:主人親自倒的話,請不要喝第三杯

阿拉伯咖啡禮儀:主人親自倒的話,請不要喝第三杯 

Photo Credit: Pexels CC0 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客人進屋後,主人或其僕人首先必須奉上咖啡給客人,這是一種表示歡迎的基本禮儀。客人若見主人親自倒咖啡,必須有所節制。只喝一杯表示對主人的敬意,喝第二杯表示他很自在,喝第三杯表示願意持劍護衛主人。因此客人喝一、兩杯是禮貌的,喝第三杯就越界了。 
文:鄭慧慈(沙烏地阿拉伯紹德國王大學阿拉伯語文學博士,現任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)
阿拉比卡=阿拉伯
咖啡一詞源自古老的部落社會,在伊斯蘭之前,此詞是「酒」的名稱之一,在古詞典《阿拉伯人的語言》(Lisān al-‘Arab)裡,此詞意即「酒」,其詞根qahā意為「喪失食慾」。咖啡借用酒的詞彙,在於兩者顏色相仿,或因兩者都會讓飲用者沒有食慾或精神上起變化。英文coffee便是來自阿拉伯語的qahwah。早自蒙昧時期,阿拉伯詩便經常以qahwah來表達「酒」,譬如詩人阿厄夏(al-A‘shā Maymūn bn Qays)在詩裡便說:
我倚靠著,
和他們爭折羅勒枝(妙語如珠),
苦澀的qahwah,
濾器還濕著。
十世紀的穆斯林學者醫師剌奇(ar-Rāzī)最早在他著名的醫書《醫學總匯》(Al-Hawī fī at-Tibb)裡提及咖啡豆。十一世紀伊本.西納(Ibn Sīnā)也在他廣為流傳的名著《醫典》(Al-Qānūn fī at-Tibb)裡,將咖啡豆列入七百六十種藥材之一。
今日對於飲用咖啡的來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,阿拉伯人認為十五世紀衣索匹亞或葉門地區,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羊群屢次吃過一種植物後便會活潑亂跳,人們於是發現咖啡可以提神,衣索匹亞人最初便是生食咖啡。由於衣索匹亞與葉門地區往來頻繁,後來透過阿拉伯人引進亞美尼亞、波斯、土耳其、北非等地,再由伊斯蘭世界傳入歐洲和美洲。葉門或衣索匹亞應是咖啡豆的原生地,葉門人最早將咖啡豆烘培為食材。最著名的Arabica指的便是葉門阿拉伯咖啡,摩卡(Moch)咖啡則溯源於葉門摩卡港(Mocha Port)。
十五世紀中葉之後咖啡傳入阿拉伯半島北部,即今日沙烏地的息加資(俗稱漢志)地區。將咖啡引進阿拉伯半島的是一位葉門亞丁的官員。因為他與非洲衣索匹亞有生意往來,將咖啡由葉門傳進阿拉伯半島。咖啡傳到麥加時,遭到一派宗教人士的杯葛,他們將咖啡列為如酒一樣的飲料,認為它會削弱人的理智。因此,咖啡在麥加的發展狀況時好時壞,曾經一度被宗教禁止,違禁者甚至會被監禁或當眾遊街鞭打。直至近兩、三百年,咖啡才百無禁忌的在沙烏地阿拉伯全國盛行。
咖啡在葉門一直無法發展,因為當權者認為這種有提神作用的飲料,有違傳統觀念所標榜的英雄精神而極力反對。前述葉門官員後來離開官場,轉變成蘇菲行者,飲咖啡的習慣因此流行於蘇菲圈內,幫助他們熬夜行儀。葉門社會高層也開始流行喝咖啡,並逐漸散布在學術圈中。
咖啡傳到埃及之後,幫助在阿資赫爾(al-Azhar)大學的學生熬夜讀書,而流行於埃及學術圈,但因為咖啡有提神的特色,遭到一些宗教人士的禁止。咖啡由阿拉伯半島和埃及傳到土耳其,再傳到歐洲。十七世紀中葉倫敦第一家咖啡館開幕,雖然在歐洲也有反對咖啡的聲音,但比起阿拉伯半島的狀況輕微。
喝咖啡的學問
咖啡禮儀起源於部落,如敘利亞、阿拉伯海灣地區,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的部落社會。部落人們發展出獨特的煮咖啡方式及品飲咖啡的禮儀。
阿拉伯人視咖啡為慷慨的象徵,他們會舉行咖啡聚會,買最好的咖啡壺以象徵地位與聲望。阿拉伯咖啡壺通常是用銅、銀或其他高級金屬製作,起源於伊拉克,流傳到大敘利亞及沙烏地阿拉伯。著名的咖啡壺有「麥加咖啡壺」、「古雷須咖啡壺」、「阿曼咖啡壺」、「巴格達咖啡壺」等。最上等的則是「巴格達咖啡壺」,其價值猶如華人圈中名貴的茶壺,許多咖啡壺是包含咖啡杯整組販售。阿拉伯咖啡壺有很長而彎曲的壺嘴,中間部分較窄,如女人腰身一般,壺蓋外形如尖塔。
1-10
Photo Credit:遠流出版
阿拉伯咖啡壺,形狀猶如戴高帽、抬頭挺胸的淑女。或許你能從它們的色澤、質料和形狀分辨它們的家世,富貴與貧賤命運懸殊。煮傳統阿拉伯咖啡,使用高級炭是一種品味,右側裝飾的是薰香用的香爐,為訪客薰香是傳統迎客禮儀。世人吸食大麻讓自己進入另一個虛幻世界;阿拉伯薰香讓自己回歸大漠的璞真。(周明廷攝影)
阿拉伯咖啡壺可以在炭火上或炭火旁邊烹煮,呈給客人時倒入較為優雅與氣派的壺裡。都市人在烹調傳統咖啡時,往往煮好之後注入瓷壺或其他金屬壺,再呈給客人。傳統阿拉伯咖啡不放糖,北阿拉伯人會加入荳蔻、番紅花、茴香、丁香、肉桂、薑和其他香料,煮成泛黃綠顏色的咖啡,咖啡豆的比例並不高且通常不會烘培得太久。阿拉伯人公認沙烏地阿拉伯的咖啡是最上等的阿拉伯咖啡。
傳統禮儀中,品飲咖啡有其規矩。客人進屋後,主人或其僕人首先必須奉上咖啡給客人,這是一種表示歡迎的基本禮儀。客人若見主人親自倒咖啡,必須有所節制。只喝一杯表示對主人的敬意,喝第二杯表示他很自在,喝第三杯表示願意持劍護衛主人。因此客人喝一、兩杯是禮貌的,喝第三杯就越界了。若是男主人不在,女主人奉上咖啡,則只能喝一杯,以表敬意,喝第二杯便是對女主人的輕挑和藐視。
若斟咖啡的是僕人,客人一進門便可盡情飲用,僕人會一直不停地為客人服務,通常每次倒的量僅是兩三口。咖啡杯圓形無耳,上寬下窄。客人只需將喝完的空杯左右搖晃,表示「謝謝」,執壺人就不會再倒上另一杯。外地人到沙漠作客常因為不了解這種習俗,還回咖啡杯時沒有搖晃杯子,又不知如何表達而讓脹滿咖啡的肚子苦不堪言。執壺人倒咖啡的方式是右手執杯,左手執壺,源自「右尊左卑」的傳統觀念。右手持杯呈給客人,表對客人的敬意。禮貌上,執壺人應站著替客人倒咖啡,由右邊的客人開始輪到左邊,直到全部客人都喝過才可坐下。若座席中有年長的女性,則須由她開始輪倒咖啡。
沙烏地有些地區,主人在倒咖啡時僅倒五分滿,因為一旦倒滿就表示對客人的侮辱。有些地區恰好相反,客人在作客前要先了解當地習俗。倘若是喜慶場合,譬如婚禮,執壺人倒咖啡時,會故意將右手的一疊杯子輕輕互相碰撞,發出聲響,表達喜意或藉此喚醒心不在焉的客人。在哀悼場合,執壺人倒咖啡時,必須小心翼翼,不發出聲響,以表哀傷。
傳統習俗裡,倘若客人有事相求於主人,會將咖啡擱置於地上不喝,主人見狀會問他有何需要?當客人獲得主人願意協助的承諾之後,必須將咖啡喝盡。主人若視而不見,消息便會競走,臭名遠播。別人喝了請託的咖啡,形同一種承諾,更象徵著個人的信用,是無法毀壞的。當然,客人若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也是對他本人聲譽的傷害。咖啡象徵部落社會微妙的人際關係。
書籍介紹
《解讀阿拉伯:咖啡的故鄉.文學的國度》,遠流出版 
.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
作者:鄭慧慈
地理環境的阻隔、風俗民情的差異,加上刻板印象的影響,讓阿拉伯世界總是充滿神祕色彩,彷彿蒙上一層面紗,難以一探究竟。本書從深入的視角全面剖析阿拉伯人的食、衣、住、行、生活習慣、傳統價值,以及重要的思想成果,尤其著墨於他們與世界主流文化相異的思想與價值。除了系統性的介紹,並穿插一些著名的阿拉伯故事及作者在當地生活的經驗,讓人能輕鬆了解阿拉伯文化概況。
就阿拉伯各國文化發展方向而言,阿拉伯人似乎早已為自己的族群和文化定位,在全球化中堅守宗教訓誨,維護傳統價值,而這種堅持讓阿拉伯文化在今日世界顯得突出,而且彌足珍貴。
UC313解讀阿拉伯:咖啡的故鄉.文學的--S_
Photo Credit:遠流出版
責任編輯:朱家儀
核稿編輯:翁世航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