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

從被禁到暢銷 金庸文學在台灣的非凡影響





https://www.bbc.com/zhongwen/trad/chinese-news-46042197


從被禁到暢銷 金庸文學在台灣的非凡影響

金庸首部作品《書劍恩仇錄》1955年於香港發佈後,作品透過盜版印刷,逐漸流入台灣校園,在戒嚴時期引起國民黨當局側目。圖片版權REUTERS
Image caption金庸首部作品《書劍恩仇錄》1955年於香港發佈後,作品透過盜版印刷,逐漸流入台灣校園,在戒嚴時期引起國民黨當局側目。
「看到的時候好興奮,乾脆直接買一整套回去看了」,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林保淳想起自己在台灣大學唸書時,在廈門街舊書攤看到金庸小說時的興奮,仍然記憶猶新。
40年後,當時的台大學生林保淳,不僅已是中文系教授,更成為一名資深武俠小說評論家,開設知名課程「武俠小說研究」。對於金庸的過世,他對BBC中文記者感嘆「一代武俠小說奇人的逝去」。
一代武學小說大師金庸,近日94歲高齡在香港辭世,也在台灣引起哀悼之聲。
金庸逝世正逢台灣縣市長大選將至,許多人參選人也不由自主地拿起金庸小說中的人物「比喻」自己的近況。台灣總統府發表哀悼、從行政院長、文化部長等一級部會等都表達遺憾。台灣各界中,隱藏著眾多的「金學愛好者」。
走過戒嚴到民主時期,金庸身為華人圈內享譽盛名的武俠小說大師,同時帶給台灣各界很大的影響力。舉凡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藝圈等知名人士,或多或少都看過金庸作品,甚至因此廢寢忘食,成為永遠的「金迷」。不過,金庸的優秀作品背後,在當初引進台灣時,卻有著不小的波瀾。

曾經的國民黨禁書

金庸首部作品《書劍恩仇錄》1955年於香港發佈後,作品透過盜版印刷,逐漸流入台灣校園,在戒嚴時期引起國民黨當局側目。
林保淳說:「當年是國民黨史觀教育,對於『造反』的內容就很敏感,但金庸小說內容多半同情歷史上造反者的遭遇。」果然等到第二部《碧血劍》,赤裸裸地講述「闖王」李自成造反故事時,立刻被國民黨當局查禁。
金庸由於曾任職偏左派的《大公報》,在國民黨眼中成為「附匪文人」,林保淳說:「當時1959年國慶,香港僑界派團來台參與,看到書攤上還有金庸的書,整個相當生氣,認為他們在香港前線跟左派鬥爭都沒意義了,直接跟高層抗議」。
警備總部隨後成立「暴雨專案」,經過一系列清查後,列出97本武俠小說,其中金庸不只榜上有名,還佔據清單前9項,「查禁根本就是衝著金庸來的」。那時代國民黨查封甚嚴,除了金庸外,如馬克·吐溫小說,也因為跟「馬克思」有兩個字一樣而被禁。

「地下化」的金庸

不得已,金庸作品被國民黨查禁後,只能轉為地下發行。1959年的《射雕英雄傳》,其中「射雕」兩字,跟毛澤東作品《泌園春》其中字句「成吉思汗,只識彎弓射大雕」重合而被禁。而小說中的東海桃花島與「東邪」黃藥師,則是被懷疑暗諷國民黨「流落小島」。
林保淳笑說:「以前要講『毛匪澤東』,這種字句,當局認為就是為匪宣傳」。不僅如此,《天龍八部》中的一句:「王語嫣見兩個人在打架,就隨口說:這是江南蔣家的名招過往雲煙啊!」,也被認為是在譏諷蔣家落魄,有「指桑罵槐」之嫌而被禁。
不過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,金庸小說不能正大光明出版,就在地下盜版流竄。為了防止國民黨查禁,許多小說都不得不改名。如《射雕英雄傳》更名《大漠英雄傳》。
林保淳回憶,當年他看到的不是《鹿鼎記》,而是更名後分為《神武門》與《小白龍》的兩個系列,韋小寶被改名成「任大同」,小桂子被改成「大柱子」等。《笑傲江湖》被分成《一劍光寒四十洲》與《 獨孤九劍》兩個系列。金庸也不斷在台灣被「化名」出版,最常見的是「司馬翎」。

浮上台面

金庸圖片版權XINHUA
就在1972年,台灣當局面臨退出聯合國的風雨飄搖後,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終於在1973年首度邀請金庸來訪問。當時金庸已經完成封筆之作《鹿鼎記》,與蔣經國談得津津有味,他還受聘「中華民國國策顧問」。
金庸對蔣經國印象甚好,後來說過「我若在台灣,也會給蔣經國一票」。隨著1975年蔣介石過世後,蔣經國繼任總統,國民黨當局逐步鬆綁了金庸作品限制,金庸的本名與作品名得以開始在書攤正式亮相。
因此不難想像,林保淳教授在大學時的廈門街書攤,為何會如此驚喜,就在於原來他當時才真正知道「司馬翎」就是本名查良鏞的金庸,「台大附近的租書店都很難租(金庸小說),我就直接買一套了」。
林保淳還跟BBC中文記者回憶一個有趣小故事,當年他同寢室的室友,「倚天資訊公司」創辦人林榗栓,看到他在寢室讀金庸的《倚天屠龍記》,讓理工科系的林榗栓相當不以為然:「大學生還看武俠?這麼沒程度!虧你是台大的耶!」。
直到有天,林榗栓忍不住借了本《倚天屠龍記》說「瞄一眼」,林保淳說:「他從剛開始站著翻、後來坐著翻、後來躺在牀上翻、最後三天都沒去上一堂課,把整部倚天屠龍記看完。」
隨後林保淳推薦他可以看《射雕英雄傳》了解一下始末,林榗栓趕緊搖頭說:「再看下去會入魔。」不過林榗栓後來以「倚天不出、誰與爭鋒」之名,在1986年創立倚天資訊,設立華人第一個中文操作系統,也算是「金迷」在理工科繋上成就非凡的例子。

戒嚴前夕的暢銷書

最後,金庸作品在台灣出版業的努力斡旋下,於1985年由遠流公司正式出版,在戒嚴晚期終於能浮上台面。對過去的戒嚴禁書,在蔣經國過世前得以出版,林保淳說:「那真的是(出版)立刻暢銷,相當可怕」。
台灣這幾代學生們的共同記憶,除了為了大學聯考奮戰外,最要緊是在閒暇之餘,伏在案頭上讀金庸小說。讀不過癮,還非得鑽進被窩裏,用手電筒看才行,很多台灣的莘莘學子,不是因為熬夜苦讀上大學,而是因為在被窩裏看金庸「看成近視眼」。
此外,往後的幾十年,台灣步上民主開放,許多媒體也常用金庸的武俠世界來比喻台灣生動地政治環境,其中又以《笑傲江湖》最為明顯。過去網路上曾揶揄前總統馬英九是「岳不群」、當時被羈押的前總統陳水扁是「任我行」等,「你最喜歡哪個金庸人物?」也是許多媒體愛問題目。
台灣的「瘋金庸」不只在文字上,在當年電腦遊戲開始興盛時,台灣的電子遊戲公司也與金庸本人簽約,推出一系列金庸武俠作品,除了作品本身的遊戲外,還有「金庸群俠傳」等,可以任意組隊改變既有小說玩法的遊戲。
金庸與沈君山生前為至交,沈君山捐贈的奕園門口題字,即是出自金庸手筆。圖片版權BBC CHINESE
Image caption金庸與沈君山生前為至交,沈君山捐贈的奕園門口題字,即是出自金庸手筆。

才子間互相欣賞

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教授蔣亨進日前回憶摯友「國民黨四公子」沈君山時,也說到沈君山與金庸為至交,彼此欣賞對方才氣。
蔣亨進對BBC中文記者回憶,當年沈君山舉辦「炎黃杯」圍棋賽時,金庸也被應邀與會。然而,與會的焦點都不是各方圍棋好手,「大家全都在找金庸,太多人看過他的武俠小說了」。
就連蔣亨進在出發前,蔣亨進兩位女兒知道父親要去面會金庸時,高興地拿出兩本小說要父親「一定要拿簽名」。蔣亨進自嘲,那兩本書早被翻得破破爛爛地,金庸看到「書況」也很驚訝,樂得問:「那我題字稱呼『可愛的蔣家小妹妹』好嗎?」
直到後來,金庸也在沈君山邀約下,來到台灣清華大學演講,蔣亨進趁機問了金庸:「你是怎麼想出《鹿鼎記》韋小寶這般無賴、武功也不好的角色?」
金庸倒也沒正面回應,只笑回:「那時年紀開始大了,想像力也不好啦,只想說(韋小寶)這樣的個性,我想是比較討人歡心吧。」

台灣社會的神州印象

在兩岸當年沒有互相開放旅遊時,金庸的小說給了台灣人很多「神州印象」,當然也有一些不盡然正確的地方,比如說台灣人都認為「峨眉派一定都是女俠」。
前台灣《民生報》生活組資深記者薛荷玉,向BBC中文記者回憶,十幾年前跟著記者採訪團,首次到了四川省參訪。在旅遊局副局長帶領下,參訪峨眉派,大家都很興奮,「以為小說中的滅絶師太要出來了」。
怎奈,出來的是一位男性掌門,隨團有台灣記者問:「請問女俠呢?」,掌門板起臉孔解釋,「峨眉派有男有女,而且男性居多」。不過他隨後笑說:「金庸後來來考察過了,也跟我們道歉了!」。正宗峨眉派為了從善如流,至今都會安排幾位」女俠們「對觀光客舞劍表演,反倒因為金庸成為了當地名秀。
武俠小說有其生成背景,在過去的年代,沒有智慧型手機,沒有平板電腦,沒有五光十色的電玩遊戲,當時的世界,任憑年輕人從紙上想像。而金庸的武俠世界,恰巧賦予他們在求學的苦澀之際,有了一絲滋潤的空閒時間。
金庸過世之後,台灣從20歲到80歲,皆掀起悼念之聲,許多台灣大眾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套「金學」。金庸作品中探討政治的虛虛實實、社會的紛紛擾擾、人性的是是非非,都在往後的華人圈中留下無限迴響。

更多有關此項報導的內容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